近日,考古学家在河南省的官庄遗址中发现用于铸币的手工作坊,根据碳十四检测确认,距今已有约2800年历史,是截至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造币厂遗址!同时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这为确认古金币制式化的历程、通过金币形态的发展反映社会经济机制的变化提供重大参考作用。
官庄遗址
官庄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是一座完整的西周至春秋中期的城市遗址,建于约公元前800年,约公元前450年被遗弃。自2010年挖掘以来,该遗址发现了大面积的手工业作坊区,作坊内的手工业活动涉及铸铜、制陶、制骨等多种类型。
在考古中,大家发现了包括数十个用过和未用过的硬币模具、硬币碎片和金属碎片、数千个装满生产废料的坑,以及6000多个用于生产各种类型青铜文物的粘土模具,包括贵族使用的礼器、武器、战车配件、乐器、装饰品、工具,当然还有铁锹硬币。与铸造厂相关的其他回收文物包括坩埚、勺子、木炭和熔炉碎片。据考证,该铸造厂在公元前770年左右首次投入使用,但直到公元前640年才用于制造硬币。
郑州大学考古学科带头人韩国河教授介绍,官庄遗址的青铜铸造作坊位于大城内中北部,占地面积大,在对其进行发掘过程中,共发现4类与布币铸造相关的遗存,包括空首布币成品、尚未使用的芯范、已使用的芯范以及外范。
官庄遗址铸币生产相关遗存平面分布图
“在遗址现场,我们发现了大量倾倒铸铜废弃物的坑。在其中一个坑中,发现了两枚成品金属钱币,其中标号SP-1号金属钱币,复原长度为143毫米,宽度为63.5毫米。”官庄遗址考古队领队郜向平说,官庄遗址发现的钱币被称为空首布,是春秋战国时期流通的货币,也是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
官庄遗址出土的标号SP-1号空首布币成品
经过碳十四测年确认,官庄遗址的铸铜生产活动大致始于公元前814-750年间,在此后约150年内,青铜铸造作坊主要集中生产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等产品。铸币生产活动发生在公元前640-550年之间,作坊在继续进行青铜礼器、兵器等产品的生产同时,开始出现了制式化金属货币的铸造活动。
这一数据首次提供了有关中国早期铸币遗址的绝对年代信息,也使官庄遗址成为经碳十四检测确认的世界最古老的铸币作坊遗址。
铸币作坊遗址不仅对于研究货币的生产年代能够提供明确的考古学背景,更能够反映金属货币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机制。
中国最古老的金币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最早用作货币的是海贝,到公元前770年左右,不同形状的金属开始被用作货币。“包括刀、铲形和桥牌钱,这些货币是农业工具的衍生产品,人们可以用这些工具进行交易。”郜向平说。
韩国河介绍,开始铸造制式化的金属货币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极为重要的一刻。
据考古学家研究,最早的硬币可以追溯到中国、吕底亚(小亚细亚西部)和印度。与这些地方相关的古代铸币可以追溯到大致相同的时期,但没有一种是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的。有趣的是,在公元前400年或更早的时期,没有发现来自安纳托利亚或古希腊的铸造遗址。
古代硬币普遍使用铜的合金作为原材料,对于“面额”较大者,则使用银和金。
大家都见过硬币,在古代,由于硬币耐磨、耐保存、不惧时间变迁,故一直是作为货币的不二选择。
公元2世纪左右的罗马硬币
但是,古代硬币并非一开始就是便于携带的圆形——这样不容易因独特的几何构型划破携带者用亚麻或其他植物纤维、动物毛皮制成的袋子,起码近日在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以西发现的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造币厂提供了这样的证据。
郑国铲币
这座造币厂大约在西周春秋时期的郑国首都新郑附近的关庄考古遗址被发现。
现场发现的废弃岩心头
这座城市存在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450年之间,众所周知,它的居民使用“铲币”。
“关庄采用的造币技术的特点是批量生产和高度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这表明铁锹币的生产不是一个小规模、零星的实验,而是一个在中国中原腹地精心规划和组织的过程,”考古学家在行业权威杂志《The Past》中发表的报告中如是说。
描述制造铲币过程的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和古希腊造币的工艺不同,中国郑州关庄遗址发现的“铲币”制造厂已经用上了模具。相比之下,在小亚细亚发现的公元前7世纪银金币还在使用非常粗糙的石刻倒模,故造出来的币构型非常不规则。此外,在首都附近发现造币厂遗址,可见此厂很可能是官府开设的造币厂,用于制造郑国境内统一的交易媒介。
秦统一货币
数百年后,随着秦代替周,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帝国,铲币也被废除,代之以圆形方孔,便于客商用线串起的“秦半两”,由此,“孔方兄”造型的钱币在东亚用了2000多年,从30到120个铜钱不等的“一吊钱”也就成了大家交易贵重物品时常用的单位。(转载请注明见道网 www.seetao.com)见道网传承栏目编辑/贺玉婷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