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明
北宋大文豪苏轼与江西交通的不解情缘
见道网 2022-02-11 14:19
  • 苏轼在江西的一些桥梁、渡口、道路等留下了许多诗文典故,作为江西交通宝贵的文化遗产,千年来这些交通文化历久弥新
阅读本文需要
8 分钟

论中国古代名人的文化才艺成就,全能冠军非苏轼莫属。这位文化巨擘虽不是江西人,也不曾在江西任职,却和江西交通有着不解情缘。他走过江西很多道路,坐船行驶过江西不少河道,在一些桥梁、渡口、风雨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典故。这些交通元素有些几经岁月雕琢却安如磐石,有些已沧海桑田,归于尘土。但翻开与之相关的诗文、典籍,那些路、船、亭、桥既是苏轼历经坎坷却淡泊豁达的见证,更是江西交通宝贵的文化遗产,苏轼与江西交通的这些故事,使江西交通的人文历史更加深厚、灿烂。时光流逝千年,江西交通的面貌已发生巨变,但交通文化历久弥新。

渡因苏来传千古

河水悠悠,岁月如歌。在江西高安,赣江支流锦江穿城而过,民众依靠渡船来往两岸,渡口名称一般都是当地地名。因苏轼、苏辙两兄弟,这里的一个渡口改称“来苏渡”,并流传着一段佳话。

锦江河水静静流淌,来苏渡已难觅踪迹

来苏渡原名金沙渡口,在今高安市筠阳街道左桥村来苏邹家村北。清《高安县志》记载:“来苏渡,宋苏辙谪筠州(治地高安),因兄轼过此同访刘平伯(金沙刘氏第一长者),唤渡此地,因作唤渡亭于水旁,在金沙台下,今唤渡亭已废。”

明代这篇《来苏古渡记》也记述了苏轼兄弟和这里的缘分,“海内以‘来苏’名其地者,实不一处,盖以眉山兄弟频罹迁谪,凡僻瘠遐荒之乡,足迹几遍也。”“且在他处,每得其一先生见过,即诧为不朽胜迹,独此盈盈一水之滨,能并邀其兄弟,邂逅天涯,埙唱篪和。是日也,似罄眉州之所有,移而之筠州矣。”苏轼与兄弟同时来到高安,是高安的幸运,同过高安一渡,是江西交通的幸运。

苏辙两次谪居高安,前后有8年,第一次是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辙因哥哥“乌台诗案”受牵连,“谪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元丰七年(1084年)的一天,宋神宗赵顼突然想起,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团练副使的苏轼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决定把他从黄州调到汝州(今河南汝州)去“安置”。虽然黄州和汝州都是“安置”,但性质完全不一样,在黄州是贬居,在汝州是启用前的闲居。苏轼也不急着前往,把想走的地方走了个遍。先是从黄州去筠州,原本走长江赣江水路比较顺,但为了去富川(今湖北省阳新县)看望好友杨绘,苏轼骑马走陆路,去了阳新。会完老友,从阳新经瑞昌、永修、安义、奉新等地去筠州看弟弟苏辙,并在《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中写道:“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石田驿位于湖北阳新与江西瑞昌交界处,诗中描写了他策马行走在阳新绿水青山间的美妙体验。

苏轼于4月29日到达筠州高安,5月9日离开,十来天的行程安排非常紧凑,游真如寺、访山川名胜、会名人贤达、探风土民情。高安城南有个历史名村金沙刘,是汉代建成侯刘拾所创建。村里有位老者叫刘平伯,是高安有名的贤士。苏辙在高安时,经常前往拜访,两人成为至交。苏轼到来后,便和苏辙一同前往拜见,两人坐船来到河对岸的刘家。刘平伯盛宴款待二苏,还邀他们同游高安胜景金沙台。临别,苏东坡为刘平伯挥毫画了一幅墨竹图,并赋诗相赠。从此,人们管这个渡口叫做“来苏渡”,渡口旁的邹家村叫“来苏邹家”。 

飞桥美景入诗来

离开高安,苏轼水陆兼程,顺赣江而下,5月中旬登上庐山。

栖贤三峡桥因架设于三峡涧上得名,又因桥侧建有观音寺,又名观音桥。这座桥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全长24余米,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孔内圈由七行长方形石首尾相衔,榫卯相扣,并联砌置,桥基立于东西两岸的悬崖上,下临深潭,设计精巧,造型美观。巧夺天工的桥梁与壮美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苏轼将三峡桥称为庐山“二胜”之一。在这里,苏轼按捺不住诗情,留下了五言长诗《栖贤三峡桥》。

庐山观音桥

三峡桥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主体结构未经重修,经数次地震和无数次山洪冲击仍屹立于危岩深潭之上,这说明江西在古代已经有高超的桥梁建造工艺。

苏轼在庐山还游览了西林寺,下山前在寺院的石壁上留下了那首充满哲理的千古名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这趟江西之行,历时2个多月,行程满,收获亦满。他在《东坡志林》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次游庐山、作诗的过程,前后共写下绝句7首,在江西大地上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和名篇佳作。 

曾见南迁几人回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9月初,哲宗亲政,全面恢复神宗之政。绍圣元年(1094年)闰4月,正在定州(今河北省定县)的苏轼接到了“以左朝奉郎知英州军州事”的谪命,踏上了南迁的漫漫征途。南迁途中又连续接到4道诏命,“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开启了人生中另外两次谪居生涯。从定州去惠州,最便捷的路便是经江西走赣江水运,然后过大庾岭驿道去岭南。

赣江航道

相传,8月初的一天傍晚,苏轼一行在彭蠡湖(今鄱阳湖)边泊定,只听岸上人声鼎沸,发运司接到朝廷颁发罪臣再贬的后命,前来收缴苏轼乘坐的官船。此地人烟稀少,交了官船很难租到民船,于是苏轼向带队的官员苦求宽限半日,待次日中午到星江后再还官船。苏轼于是向龙神祈祷,请求速降顺风,助自己快速到达目的地。说来也怪,祈祷完毕狂风大作,船夫赶紧升帆,箭一般往上游驶去,次日中午过星江到达豫章(今南昌),于是交还官船,改乘民船继续南下。

之后,苏轼的船到达赣江万安段的惶恐滩。惶恐滩为赣江十八滩最险恶之滩,经常有船只倾覆。苏轼写下了《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一诗,诗的前半段虽然描述了被政敌迫害、暮年被谪之苦,但性格坚韧、胸襟豁达的苏轼在困难面前仍然表达了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

9月初,苏轼开始翻越大庾岭。大庾岭又称梅岭,过了梅关,便是当时称为“蛮荒瘴恶”之地的岭南。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岭南,路过大庾岭北驿时写下一首充满哀伤痛苦的诗,然而苏轼没有怨愤和忧愁,以悲壮的心情写下了《过大庾岭》:“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全诗直抒胸臆,气吞山河,体现了旷达坦荡的人生态度。

宋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遇赦可以北还。次年,65岁的苏轼结束了在岭南颠沛流离的生活,从梅关入赣。

大余梅岭古道上的梅关

当他的脚步再一次踏上大庾岭驿道,眼前的景物依旧,回顾自己这些年历经磨难的生活,不禁感慨万千,题诗于壁间:“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人回?”是啊,被贬岭南甚至荒岛的有几个人能回来?

顺着赣江继续北上,途经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司法参军谢举廉前去相迎,并请他为当地一座石桥题名。此桥位于新淦(今吉安市新干县)老湄湘河上,为三拱石桥,在当时堪称规模宏大、工艺精湛,虽已建成几年,但还未命名。

当船抵达新干时,迎接苏轼的知县恰好是同窗好友张好古,老友相逢,分外开心。苏轼看到百姓行走在桥上,轻松过江,十分高兴,略加思索写下了“惠政桥”。惠政,既是对友人勤勉为政造福百姓的赞赏,也是一种自勉。

在惠州期间,苏轼就曾为修筑两桥一堤——东新浮桥、西新木桥与苏堤,捐出了自己那条皇帝御赐的犀带,还向苏辙去信求助,苏辙和夫人也捐出了从前朝廷赏赐的黄金。新干惠政桥后来经过多次重修,现存桥身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修的,桥名沿用至今,2006年被江西省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工程栏目编辑/贺玉婷

评论

相关文章

古文明

守护龟兹文脉,探索遗址新生!库车市龟兹博物馆遗址保护与活化项目

03-04

古文明

文明互鉴:丝路的辉煌与力量源泉!

02-02

古文明

考古新发现!郑州发掘迄今为止商代早期最大水系遗存

09-14

古文明

从钱看丝路!古今钱币见证着中国与中亚丝路繁华过往

05-18

古文明

中国最古老的盐井之陇上盐官盐井

05-04

古文明

乾隆也是它的粉丝!《水经注》,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

09-04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