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在伊朗是一种古老的灌溉技术,在干旱的地面下挖一条长长的隧道,让当地居民从地下蓄水层取水,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提供居民生活用水。坎儿井开始是挖在高地上的深井,最后挖隧道选定出口流入居民生活区的一种溪流。
坎大井从冲积扇上游及其下方的地下山区取水,通过一系列通常长达数公里的缓坡隧道,将水引到需要灌溉和居民使用的地方。坎儿井的发展可能开始于大约2500—3000年前的伊朗,并向东传播到阿富汗,向西传播到埃及。
英国研究人员认为,引水渠的建造可以追溯到几个不同的时期。起初,引水渠是由伊朗人建造的。受伊朗人创新的影响,罗马人在统治埃及期间建造了类似坎儿井的水利网。
据伊朗考古学家称,2014年在伊拉姆省塞马里大坝附近发现的灌溉系统遗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
坎儿井是向干旱地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的杰出证明,其应用技术对其他各种文明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干旱地区的重要性体现在伊朗沙漠高原的名字中,被称为“坎儿井文明”。伊朗境内高原和沙漠的冲积扇分布与坎儿井在全国的分布格局密切相关,该供水系统还体现了水资源公共管理的独特生活文化传统。
坎儿井引水隧道的长短可根据居民生活区和灌溉区不同长度各异,沿途可开凿深井取水,为沿途居民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水源。中东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年降雨量非常低。所以水量不足无法维持不断增长的人口,面对这样地理环境,波斯人创造了这样一种获取地下水的新方法,使原本干旱的地区仍可生活发展。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坎儿井从发明至今仍然是伊朗许多地区可靠的水源保证。目前,伊朗仍然有3万多条坎儿井,他们依然流淌着足够的水量供这些地区居民生活用水,弥补着降水量低面临的水源不足问题。例如,呼罗珊省的戈纳巴德坎儿井供水系统是公元前6世纪由阿契美尼德人建造的,然而这个长而复杂的隧道、水井和出口至今仍在使用。
2016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伊朗境内呼罗珊、亚兹德、克尔曼、伊斯法罕以及中央省的11条坎儿井作为一个整体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工程栏目编辑/贺玉婷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