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1日,曼谷玉佛寺里,金碧辉煌的庙宇佛塔在阳光下闪烁光彩。但在游客眼里,几尊中国面孔的白色大理石雕更为夺目。
这一批130多尊的石像形态各异,或是西方面孔,或是东南亚穿着,来历成谜,因长埋地下,保存完好,近日陆续被陈列在大王宫的玉佛寺各处。
穿越百年的交流
日前,泰国皇家办公室网站发布公告说,2021年7月,大王宫门口路面整修期间挖掘出多个石像,包括各国面孔和穿着打扮的人像以及神话里的灵兽,一些石像上刻有中文字。泰国文物机构对照史料,发现这些石像正是拉玛五世王时期寺庙的装饰物,后不知所踪。重见天日的这批石像经文物机构修缮后,在泰国国王令下,放置在他们百年前所处的位置上展出。
70岁的诺伊抚着一尊穿着长筒裙的女性雕像上娟秀的中文字镌刻,欣喜地用广东话读道:“东粤茂源造”。“我猜这是石像的原产地,这些石像应该是随着货船过来的压舱石。”祖籍广州的她用生疏却标准的粤语告诉记者。虽出生泰国,诺伊家里仍坚持说中文,时常因生活中不期而遇的中国元素感到惊喜。
老人的猜测与一些泰国专家不谋而合。泰国国立发展管理学院教授阿诺在其脸书上说,这些石像或许是泰国古代暹罗商人从中国购买的压舱石,用于平衡返程船体的重量,保证船只不被风浪掀翻。18世纪暹罗(泰国古称)的海外贸易,尤其是与中国的贸易繁荣。当时泰国主要靠木制的远洋帆船将大米、皮革、锡矿、大象等货品运往中国,而回程则带回茶叶、丝绸、瓷器等较轻的物品。为了不让船体失衡,商人们起初用重量十足、遇水不腐的大理石或沙岩石块压舱。
彼时国王拉玛三世酷爱中国艺术,采购了许多中国石雕,以装饰佛庙,还修建了中国园。一时兴起中国风,石雕人像或灵兽石像逐渐成为贸易帆船压舱石的首选——精美的中国雕像在落地暹罗之际既可作为贡品敬献国王,还能作为商品卖得好价钱。时至今日,湄南河畔的大王宫、玉佛寺、黎明寺等地随处可见中国雕像,或是浓眉大眼的持刀门神、或是惟妙惟肖的神兽,皆由此而来。
也有一些历史学者认为这些雕像可能是1882年拉玛五世时期,因庆祝曼谷成立100周年,一位王室高层从国外定制的。他们说这些石像表面光滑,有着泰国没有的精细雕工,和一直放置寺庙的压舱石雕像材质及雕工不尽相同。关于这批石像的来历,至今未有定论。
如今的中泰贸易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有了飞速发展,船只再不用靠压舱石来抵御风浪,每一艘远航赴华的船都满载而归。除了水路,曼谷到昆明、广西的陆路线路也已打通,贸易体量随着基础设施的联通不断扩大。
中泰贸易合作已是泰国经贸稳定发展的“压舱石”。而见证了两国经贸往来百年沧桑的压舱石已完成了历史使命,继续在泰国宫墙下,庙宇中,微笑地注视着旅游大国的人来人往,和这个因交流而熠熠生辉、千姿百态的时代。(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一带一路栏目编辑/徐宁、设计/张韬
评论
写点什么吧~